close

  

為什麼現在採用 QLC 存取記憶體使企業受益(作者:Jim Handy 💡

雖然企業必須克服 QLC 的一些障礙,但有充分的理由使用它。 3D NAND 在企業內部使用 QLC 設計發揮了重要作用。 QLC 存取技術曾經被認為不適合用除USB 存取驅動器之外的任何東西,但它已成為企業 SSD 更可行的方案。 

企業採用 四級單元(QLC) SSD 源於多種因素。其中包括 3DNAND 的出現、更複雜的控制器以及 IT 管理員現在對存儲工作負載要求有了更好的了解。

任何嘗試過SSD的人,無一不能向您證明SSD領先于傳統HDD的優點,伴隨著應用程式的載入速度更快、整體效率更高,以及更強的耐用性與穩定性,毫無疑問,SSD終將會成為每一台家用電腦中的標配。但您是否曾經想過,在同等容量下,為什麼某些SSD比其他其他更貴?正如高性能賽車一樣,這一切都是關於引擎蓋下的學問。

以往SSD均採用SLCMLCTLC晶片架構,而TLC則比較普遍。但科技迅猛發展,用戶的需求也日益增長,如今一款新型快閃記憶體晶片QLC已面世。QLC(四級單元)的容量更大,價格也更便宜。

  

在詳細分析這個問題前,我們可能需要先瞭解一下SSD的內部構造:

  

A. NAND快閃記憶體:SSD儲存資料的部分,以非易失性,即斷電後仍能保存資料的記憶體塊。

B. DDR記憶體:少量的易失性記憶體(需要電源來維護資料)用於緩存未來訪問的資訊。

C. 主控晶片:連接NAND快閃記憶體與電腦之間的主要電子元件。

NAND快閃記憶體是比傳統硬碟驅動器更好的存放裝置,它使用的是非易失性存儲技術,即斷電後仍能保存資料的存放裝置。


NAND快閃記憶體由多個存放以位元(bit)為單位的單元構成,這些位元通過電荷被打開或關閉,如何組織這些開關單元來儲存在SSD上的資料,也決定了NAND快閃記憶體的命名,比如單級單元(SLC)快閃記憶體在每個存儲單元中包含一個位。


由於SSD電路板規格具有行業標準尺寸,因此同樣的單元物理空間下,多級單元(MLC)能使容量翻倍,三級單元(TLC)更能使容量變為三倍,基於這種發展,為SSD趨向大容量開闢了道路。在性能、體積的優勢基礎上,NAND快閃記憶體目前發展的方向便是降低每比特存儲成本、提高存儲容量。因此就催生了後來的四級單元(QLC),即每個存儲單元有4bits的格式。


QLC每個SSD顆粒可儲存4bit資料,跟TLC相比,QLC的儲存密度提高了33%QLC不僅能經受1000次程式設計或擦寫迴圈(與TLC相當,甚至更好),而且容量提升了,成本也更低。

優點:QLC總成本更低,進行存儲時依靠更少驅動器來實現。此外,QLC還具有更多容量,儲存密度高,從而獲得更好的效益。

缺點:與SLCMLC相比,QLC的性能和寫入壽命有所降低,但與TLC相當。

建議使用物件:比較適合把QLC SSD作為資料倉庫的用戶。如果您對檔案資訊存儲量的需求較大、平時對電腦進行輕度使用(寫入操作少)、或者追求較低價格,建議選用QLC

如果您擔心QLC壽命以及讀寫速度的問題,相信以下資訊能幫你解決疑惑並化解憂慮。

1QLC壽命得到延長 

 

前幾年外界預測QLC(四級單元)可讀寫壽命僅有100-150次,有很多用戶都擔心QLC不耐用。但後來美光、鎧俠等品牌商均表示3D QLC快閃記憶體能經受1000次擦寫,比外界預測的壽命多了十倍。其實,QLC的擦寫壽命有所延長要歸功於3D NAND


一般來說,採用更先進的製作工藝能顯著提升SSD的存儲容量,但是SSD壽命則會越短。為了讓固態硬碟壽命不變的情況下,獲得更大的容量,英特爾和美光聯合開發了3D NAND技術。該技術的概念其實非常簡單:不同於將存儲晶片放置在單面,3D NAND技術可以把存儲單元堆疊最高32級。這樣一來,單個MLC存儲晶片上可以增加最高32GB的存儲空間,而單個TLC存儲晶片可增加48GB


不過QLC固態硬碟的壽命有限,仍然比不上SLCMLC存儲晶片。在此,建議大家儘量不要把QLC固態硬碟作為下載檔案資訊存儲碟,作為資料倉庫則會更加合適。

2QLC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並不會很慢


目前已有知名品牌廠商公佈了自家QLC固態硬碟的讀寫資訊。從相關資訊來看,QLC固態硬碟的運行速度還是不錯的。

當然,固態硬碟掉速的情況時有發生。隨著新一代快閃記憶體類型的出現,舊款會逐漸被淘汰,而新一類快閃記憶體會得到更多支援,這種情況也是不可避免的。不過即使QLC固態硬碟出現掉速的情況,其性能還是優於傳統的硬碟。總的來說,QLC固態硬碟並不糟糕,其性價比還是不錯的。建議在選購時多關注品牌、產品品質、質保和價格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wayChat 的頭像
    SwayChat

    SwayChat 吃喝玩樂 生活體驗

    SwayCh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